年开业的大多福是东京关东煮的老店,历经关东大地震、二次大战,仍安然地在浅草开业着。走进大多福的店内宛如穿越时光隧道,店内关东煮的高汤熬煮超过半个世纪,以北海道的日高昆布、鲣节和淡口酱油的汤头甘甜而不腻。大多福的的高汤是关西风的关东煮,明明是关东煮,为什么带着关西风呢?关东煮,日文写作かんとうだき,也称为おでん,但不只有关东才吃得到。
关东煮的起源和几样东西脱离不了关系:豆腐、酱油和以鲣节或是昆布熬煮的高汤,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豆腐,也是关东煮得名的由来。关东煮的日文发音おでん,日文的汉字也可以写作御田,由此可以看得关东煮的起源来自田乐烧。田楽是甚麼呢?指的是烤豆腐,在江户时代,日本有几个地方的豆腐最为出色,特别是在京都的寺庙周边,特别是南禅寺周边。
为什么呢?从中国东传的豆腐一开始是寺院中僧人的食物,本来在寺庙中的饮食,后来附近的居民也对这种饮食产生兴趣,而逐渐地往一般群众传播。从中国传进来的豆腐,在日本不仅于寺院之中流走,也广为民众所接受,或许豆腐的淡味,颇符合日式料理的精神。江户时代的《豆腐百珍》就记载各式各样的豆腐做法,其中把豆腐料理分成六个等级,写下作法并且加以品评。
根据《豆腐百珍》,田乐就是把豆腐以竹签拼过之后,擦上味噌简单地烧烤,也有加入砂糖或是白味噌、红味噌烧烤,或是刷上酱油调味。田乐烧可以说是豆腐料理最基本的调味方式,做法简单,也最能吃出豆腐的原味。关东煮很明显源自于豆腐的普及。除此之外,让关东煮普及的原因就在于酱油的普及。形塑日本料理最重要的味觉来源就是酱油,而日本料理的东、西差异也在于酱油。
关东人喜欢以浓口酱油调味、而关西人则是薄口酱油。关东酱油的原材料,大豆与小麦是1:1,做出来的酱油较黑,关西人觉得这样的酱油太浓、太呛。由于江户是新兴县的城市,除了将*与武士阶层之外,一开始在这里讨生活的芸芸众生大多是劳动阶层,又以男性居多。浓口酱油的味道较重,提供劳动阶级所需的盐分和口味,江户料理就因浓口酱油为基底的料理。
江户时代中期的宝贝永年的(-),庶民生活相当灿烂,出现很多餐厅,街道上也出现田电影院的房子。田电影院的房子脱了用竹子签拼烤豆腐,也考蒟蒻、甘蓝菜卷和章鱼,这些都成为后来与东煮的吃材。蒟蒻从平安时代以来,由于日本人不吃兽肉的关系,引进素食的吃材,也成为放户时代田电影院的房子的吃材来源。从田乐屋什么时候变成关东煮呢?其实是等到江户后期,快要明治维新时才开始有关东煮或是おでん的出现。
有人说关东煮最早来源于关西,或许是因为以昆布熬煮的高汤在大阪较多的关系。幕府时代,大阪做为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开启了与北海道的交易,当时北海道采摘的昆布大量的运往大阪,大阪的昆布多到成为孩子们的零嘴,也成为熬汤、进菜的选择,昆布高汤、醋泡昆布丝等料理成为关西味的重点。区别おでん关东关西的差别,重点就在于汤头,关东是以鲣鱼、浓口酱油所熬煮;关西则是以昆布和薄口酱油,前者颜色较深,后者味道较浅。
关东煮沾染关西风的原因还跟关东大地震有关,当时东京很多的田乐屋倒闭,关西的商人趁机进入东京开店,把大阪的味觉带进东京,像是以薄口酱油所煮成的昆布高汤,就成为后来关东煮高汤的来源。由于关东煮一直到幕府时代晚期和明治维新初期,才成为东京流行的食物,目前在东京仍能找到一些“老铺”,通过这些老店也可以看到关东煮饮食风俗的改变。
或许是因为时代的演变,以往浓口酱油的味道太咸,适合合劳动阶级,而薄口酱油比较适合现代人喜欢清淡口味的饮食方式。关东煮的名字于关东的田乐,却沾染了关西风的酱油与昆布道的高汤,日本东、西的差异与文化交流,通过关东煮可以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