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昆布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学博物向海而生,海物惟错
TUhjnbcbe - 2022/6/21 14:54:00

向海而生,海物惟错

“海错”一词源自《尚书·禹贡》中的“厥贡盐絺,海物惟错”。“错”在这里并不是错误的意思,而是指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错综复杂而令人捉摸不透。“夫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大概从西汉开始,人们就用这个词来称呼各类海洋生物了。而有一位寂寂无名的民间画家,怀着对海的崇拜和探索,成就了包罗万象的《海错图》一书。他便是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提起其名姓可以说是“史无明载”,这本《海错图》,大概是这位海洋生物爱好者一生最好的自传。

《海错图》

《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本图谱,本质上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图鉴。聂璜用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文字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整部《海错图》成书共4册,收录了共计幅图画,记录下种海洋生物。这部浩繁的博物图志,以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为主,还包含昆布、珊瑚等少量海生植物,海盐、海石等非生命海洋产物,称得上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该书不仅有细致艳丽的工笔绘画,还有作者数十年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文献考证。本书妙趣横生,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民国时期,神州大地战火纷飞,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四册《海错图》被分开,现三卷藏于北京故宫,一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曾联合《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对前三册绘制的种物种做了严谨的考证。结果显示,其中种都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相对应的物种。也就是说,三百多年前,这个在历史上记载寥寥的博物学家的探索成果里,有高达80%的内容仍对现代海洋生态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清·聂璜《海错图》第四册封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聂璜,字存庵,生于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人。大概是从小在“水多湖多”的钱塘县长大的缘故,一生未入仕,活跃于海上,因对神秘的海洋生物充满好奇而持续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取证。在探索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前人所作博物典籍有诸多谬误之处,遂决心著成《海错图》一书,以弥补人们在海洋及海洋生物方面的认知错误与空白。聂璜在《图海错》序记里也曾解释过作书原因:“古今来,载籍多矣,然皆弗图也。”“《本草·鱼虫部》载有图,而肖象未真”“《山海经》虽依文拟议以为图,然所志者山海之神怪也,非志海错也,且多详于山而略于海”“迩年泰西国有《异鱼图》,明季有《职方外纪》,但纪者皆外洋国族,所图者皆海洋怪鱼,于江浙闽广海滨所产无与也”……《本草》少图,《山海》玄幻且侧重山,另两部又为洋人所撰,因此,聂璜想要做一本中国人自己的海错图志!明末“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直接导致聂璜在海错纪实的“图配文”上非常重视实事求是,因此《海错图》整体内容侧重写实和考证。

虽然聂璜老家在钱塘,但后来移居到台州、温州一代,才算真正见识到多种多样的海产品,耳濡目染了沿海地区的风俗习惯。随后,他又云游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最后客居于福建,自号闽客。这些经历为其创作《海错图》打下了重要基础。

?蟳虎鱼大战石蟳

?海市蜃楼

我们不妨想象作者作此书的情形:他一手执画笔,一手捧画册,奔走于海岸上,听说有位渔民打捞起一种闻所未闻、前所未见的鱼,便兴奋得两眼放光、手舞足蹈,急忙跑去询问鱼的模样;游历江、浙、滇、黔、荆、豫、冀、闽诸地,在南部海滨地区停留了很久,把他四处游历所见的鱼、虾、贝、蟹等现实和传说中的海洋生物绘图成册,得到《海错图》……他也执笔写下自己的内心:“予图海错,大都取东南海滨所得见者为凭。钱塘为吾梓里,与江甚近,而与海稍远,海错罕观……年来每睹一物,则必图而识之,更考群书,核其名实,仍质诸蜑户鱼叟,以辨订其是非。”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说的海洋生物,作者都会耐心的把它画下来,查阅资料考证后加以叙述,还会询问当地渔民,验证文献记载的真伪。在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里,聂璜追随着大海,追随着海错,不辞辛劳,云游四方。除现实中可见的海洋生物,一些他自己没见过的,比如鳄鱼,也被他根据“亲见者”的口述和文献记载,描绘记录了下来。经过几十年漂泊与积累,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年)完成了《海错图》,在那个以“花鸟”“人物”为主流绘画对象的时代,聂璜是为数不多对海错“执迷不悟”的人——这似乎是他来世间的使命,也成为了他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唯一痕迹。

▲《海错图》上乾隆留下的印章:乾隆御览之宝

年,《海错图》刊出后并未掀起多少浪花,甚如同“石沉大海”。直至雍正四年(年),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从浩繁的卷帙书海中捞了出来,带进了清宫。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交入清宫造办处。《海错图》后来成为乾隆皇帝的案头之物,加盖印章,放入重华宫,编入《石渠宝笈续编》。不知那身着龙袍的天子,可曾以此书为引遥想过千里万里之外蔚蓝深远大海的模样?

《海错图》收录的海洋生物中除却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更有光怪陆离的各类口耳相传的神秘生物:凶猛食人的海蜘蛛、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这些或存在于海中或存在于想象中的生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神采奕奕,跃然纸上。在原图中,绘画只占篇幅的一半,另一半则是聂璜对生物所作的考证与描述。作者的描述里,除却较为普遍的对生物产地、习性、烹饪方式等的记述外,更有很多福宁沿海一带的坊间传说以及作者对于海洋生物和相关社会现象的感怀。每篇文字都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赞作为总结,读来让人有种置身神妙深海世界的感触,画卷上的悠悠古意引人遐想遥远的海底世界,迸发出对不可知事物的探求心与想象灵光,更多了一分对海洋、对世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比如,对于极其稀有的海鱼“青丝鱼”,作者赞它:“一鸣惊人,鹦鹉柳枝。青鱼碧海,不跃谁知?”对于像双髻鲨的“云头鲨”,作者赞它:“鲨首冲云,腾起虚空。问欲何为,曰予从龙。”甚至连海市蜃楼这类昙花一现但又令人惊叹的景观都被聂璜一笔一画描绘在《海错图》里,大概在古人眼中,所谓海错,便是“由海所生”的一切吧。

这是一部与《山海经》齐名的古代博物志。回望中国历史,此书堪称是最全面、最详实的海洋博物学图志了,每一种海洋生物都配有相应的手绘插图、考察记录和文献考证来源。这部书籍既展现了古人对海洋的探索精神,也为后人了解古代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科普资料。如今在译者戴启飞和吴冠臻的努力下,书中所用的文言文文体已被译为现代语言,我们不仅可以读到书的原文,还可以看到史料丰富的注释和经过细心打磨的译文,真正实现了无障碍阅读。

当然,囿于时代,聂璜的《海错图》难免有道听途说、牵强附会的地方,也确实有描绘谬悠荒唐的部分,作者对某些海洋生物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谬误。聂璜虽然对海洋生物世界感兴趣,却终究没办法像现代人一样借助科学手段来观测,因此全凭古书记载、实物描绘和渔民口述来交叉印证,难免会出错。但这并不会抹杀掉这本海洋博物志的价与意义值,反而为我们鲜活的记录了时人对海洋生物的看法。这部书籍对我们认识宽广的海洋世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聂璜绘制《海错图》,不为皇帝、不为权贵,完全是兴趣使然,是爱好所驱,是钟情于海洋生物而作。

哪怕从未表明态度,这位三百多年前的“史无明载”的博物学家,已用他对每个海洋生命的尊重,说出了内心最真诚的话——“它们首先是一个生命,其次才是一种食物。”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看看他的《海错图》,乃至去认识了解海洋、森林、陆地以及其他生命的原因。也许,当“它们”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脂肪、蛋白质等的补给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明白“什么是生命”。

排版:宣传部唐金宇

审核:宣传部齐望(图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博物向海而生,海物惟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