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昆布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百病多由痰作祟,什么是ldquo痰
TUhjnbcbe - 2021/5/28 19:50:00

扶阳小太阳

什么是“痰”?狭义的痰:呼吸系统渗出物或呼吸道分泌物,或咳出来,或吐出来,也称外痰。广义的痰:由于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机体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粘稠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不咳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触不到”,因而产生各种病症。中医的痰,既包含外痰,又包含外痰。一隐一显,一阴一阳。这里的关键处就在于“气机郁滞”。气是周遍全身的,所以痰也是无处不在。还有一点就是“不能运化正常津液”,津液在全身的分布特点也就决定了痰的聚积规律。津液,正常情况下分为可用部分,和不可用部分。不可用部分,从二便中排出。可用部分,为体液,血液,以及汗水,泪水,鼻涕,泪水等。如果脏腑失调或者二便不通畅,或者不出汗等,都可能导致体内津液化痰。更深的原因也就是外邪,内七情饮食,以及疲劳酒色等因素导致的。痰与脏腑的关系痰与脾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李中梓《医宗必读》)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诸病源侯论》)朱丹溪: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阴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理脾则如烈日当空,痰浊阴凝自散。张介宾:夫人之多痰,皆由于中虚所致。痰与肺肺主一身之气,调通水道。肺失肃降,治节无权,津液亦可聚而为痰。肺为贮痰之器。既是肺脏本身之贮痰,也有肺不能输布津液和阴虚火旺灼液为痰,还涉及脾肾之痰上壅于肺。痰与肾肾寄元阳元阴,主调节水液而司开阖。肾的开阖不利,水湿停聚,聚而为痰。肾虚(主要是肾阳虚)生痰之后,既可凌心犯肺,又可壅滞于脾,使脾阳衰弱,痰病久延不愈。有“痰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说。痰与肝肝,体阴用阳,藏泻并主,具有刚柔曲直之性,可引起精神情志、水谷精微运化代谢以及激素分泌等多方面疾病。肝主疏泄,肝藏血。肝失疏泄,或郁或亢。肝失疏泄,郁而生痰。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以随气而顺矣。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心主神志,惊痰又与心有关,可谓心亦生痰。痰与三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通过命门火的作用,能化气行水。气化有滞,津液不通,停聚为痰。温通三焦,治疗痰湿、水湿停留疾病。痰病的体征、症状

现在有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这种病症称为“痰核”或“痰结”。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症,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症,通过宏宇的魔指化痰的手法,效果非常好。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症。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治疗这种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体尚好,但多吃一点腥荤油腻食物则感恶心或呕吐。这是因为脾胃虚衰,腥荤油腻食物容易转化为内痰的缘故。有的人一闻到腥荤油腻之气,甚或一看到腥荤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反应。这类病人如能经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疗,恶闻腥荤油腻之症也不难减轻或消失。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结,但常年不爽,或大便中夹有黏液,每因不能顺利排便而深感苦恼。人们常将这种大便不爽称之为“习惯性便秘”。大便不秘结而称为“便秘”,当然不确切,认证不准,用药自然无效。这是痰浊与肠中津液互相胶着遏阻,因而不能顺利排便,只要进行温化痰浊,大便即可通畅,收效很快。

以上仅列举一些人们日常见到的痰病和痰症,并不是中医痰病学说的全部。中医痰病学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痰病涉及临床各科,所以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又由于痰病、痰证的临床表现离奇古怪,故又有“痰多怪病”之说。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可谓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寒痰

白色,患者畏冷喜热,舌苔薄而白,多由受寒引起。

热痰

痰*而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受风寒发热数天后转化而来,患者舌红苔*。

湿痰

白色稀水样,患者有身沉、易累或大便不成型等症状,舌苔腻白。多因湿邪侵入肌体(如环境潮湿),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等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

燥痰

黏稠且不易咳出,患者口鼻干燥,舌苔薄*。

无形之痰存在于肝脏、经络、器官、血脉之中。无形痰多患者常感到疲劳,关节处有明显坠痛感,舌苔白腻,脉象滑腻。如果不能及时祛除体内的无形之痰,可能引起中风、脑炎、肝炎、哮喘等症。

痰病体征1、久病不衰,病症自发自愈,多在中年以上。2、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略显晦暗,其形如肿。3、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分泌液体渗透津液,秽气甚大(痰阻阳气),或面色光亮如涂油(痰热内蕴)。4、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弛,掌厚指短,手足作胀。5、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痰湿、痰浊内蕴。6、神志恍惚(痰迷心窍),或抑郁,或亢奋。7、舌体较常人弛纵胖大,舌上时而津津滑润,脉滑、沉,或濡缓。症状特点1、头眩、头痛、头重。头为清阳之府,元神所居。如果湿邪上犯的话,就会干扰出现相关症状。2、吐恶或呕吐痰涎,或胃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痰湿停留在胃里,造成了胃失和降。反正是这家伙呆在那哪儿倒霉,哪儿不爽。可以用温化痰饮来搞定它。再加上疏肝运脾,效果更好。3、咽喉不利,时消时现。开始与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脾失运化,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行,阻与咽喉要道,一痰当关,饮食不爽啊。治法是化痰加滋阴。4、噎膈、呕吐痰涎。病因和治法同上。5、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突发压榨样心绞痛,遇阴雨,寒冷季节上症加重。这是痰浊痹阻心阳,可温阳化痰。6、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经科检查并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这就是痰迷心窍,痰气犯心。治以涤痰开窍。7、嗜睡或困顿。痰湿过盛或脾虚生痰,均可困遏脾阳气而出现嗜睡和困顿。8、大便粘裹痰涎,或大便秘结不畅。前者健脾化痰,后者宣肺行气化痰(揭壶盖法)。9、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无明显升高。阴实阳不入里而发热。这个时候就需要化散痰湿。就如同处理身体内的包块一样。10、肢体某一局部发热,或发凉,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是未有实质器官病变。这就是因为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到哪儿,哪儿不爽。11、溃疡、糜烂,就不收口。正气虚,不收口,痰浊外泄。12、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13、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结于腹内,也可能在其他组织及器官,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助阳益阴,寓攻于补,兼用虫类、麝香等香窜搜透支品,以化淤散淤。14、脉象。有滑,有弦。顽痰痼疾凝结于里,脉沉、迟。《濒湖脉学》言“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中医治痰大法和对于痰病卓有疗效的方剂和药物以及外治法等等也是丰富多采的。如:“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痰随气而升者,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古今医鉴·痰饮》)治痰常用药旋覆花、远志、海藻、昆布、玄参、威灵仙、半夏、桔梗、杏仁、六曲、生姜汁、槟榔、枳实、橘红、郁金、茯苓、炒山楂、莱菔子、生山甲、苍术、连翘、厚朴、姜竹茹、贝母、薏苡仁、麦芽、瓜蒌、薤白、木瓜、泽泻、苏子、白芥子、车前子、海蛤粉、胆南星、冬瓜子、夏枯草、猫爪子、枇杷叶、生牡蛎。辨证施治,可配伍,可单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病多由痰作祟,什么是ldquo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