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夏枯草很早就被拿来入药了,算得上是中药药材里比较独特的一种。大多数植物都是按照四季轮回的秩序来生长,在春天发芽开花之后,都在夏天汲取养分,在秋天结果落叶,冬日冬眠,为来年开花做准备。但夏枯草偏偏是个另类,开了花之后,夏枯草直接进入了结果阶段,看上去就跟枯萎了一样。开花后立马结果的植物也不是没有,但是用枯萎的方式来结果,夏枯草算得上是头一份了。有意思的是,夏枯草并非是整株都枯萎,而是结了果的花穗是“枯萎”状态,根茎还保持着鲜活的情况,因此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半枯萎半活的状态,而且这个情况还能一直持续到秋季,真要分析起来的话,实际上夏枯草还是遵循了植物的四季发展规律的。夏枯草冬至后才生叶,次年三四月开花结子,到五月就枯了,因此叫它“夏枯草”。夏枯草花穗枯萎后就是结果期,这个结果期又是夏季,所以呈现出了所谓的夏天枯萎的状态,夏枯草也由此得名。
夏枯草的模样特性
夏枯草
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茎,节上生须根;茎高达30厘米,基部多分枝,浅紫色;花萼钟形,花丝略扁平,花柱纤细,先端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小坚果*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夏枯草适应性强,整个生长过程中很少有病虫害。夏枯草有清火明目的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
夏枯草的功用
辛、苦,寒。归肝、胆经。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2.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3.乳痈肿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疮疡,如化*丹(《青囊秘传》)。水煎服9-15g。脾胃虚弱者慎用。经典古籍:1.“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本草纲目》
2.“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结核。”——《滇南本草》
日常应用
现如今夏枯草的应用也是十分的广泛,最常见的就是制成夏枯草凉茶,在我国河南、湖北、广东一带十分的流行。除了凉茶以外,还有不少食用方法,比如夏枯草菊花茶、夏枯草黑豆汤、夏枯草炖猪肉等等,不仅十分好吃,还能起到不错的食疗作用。正是因为夏枯草的这些价值,使得它如今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夏枯草是中药材,在凉茶中的含量虽然比中药方剂中的含量少很多,但长期大量服用之后也有副作用,会使人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药效,所以说服用夏枯草必须要控制好量,这样对我们健康才是有好处的。
中药的临床运用需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方可取得疗效。因涉及中医用药的专业性,患者需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配伍!
参考文献
[1]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李时珍.《本草纲目》[M]:中国言实出版社..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