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妆店门口,总是堆着大家最经常买的东西,靠近居民区的,是各式洗涤剂、卫生纸,疫情开始后,又加上口罩、消*液、消*纸巾,走过路过,很能提醒人。上次看到说美国超市的口罩放在最深处,这跟日本正好相反。
买了面巾纸去结账,发现收银台旁边一堆小纸袋,红白纸上大大地写着“屠蘇”,旁边注音TOSU,赶紧拿了一袋。日元,不是贵价的东西。
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屠苏。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袋子叠得也很古典,三折之后两头收过来,没有贴胶也不密封,香料的味道毫无遮掩,非常浓郁。后面印着解释,说是在正月初三这天,要喝用药草浸泡的屠苏酒,用来祈祷无病无灾的一年。这是从嵯峨天皇时代的习俗,距今已经有0多年了。这个起源于宫廷的习俗,在江户时代由市井平民发扬光大,一直流传到现在。嵯峨天皇又是从哪里搞来的这个习俗呢?说是弘仁年间,从唐朝来了个叫苏明的博士,给天皇献上了一种灵药。这种灵药,装在丝袋里,叫作“屠苏白散”。嵯峨天皇是在正月初三这天,做完了常例的新年祭拜后,把它泡在酒里吃了下去。屠蘇酒具(漆器)
还是中国的习俗。古到什么时候呢?据说是三国华佗发明的东西,但没法考证。这样的神人,总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往他身上靠。魏晋的诗里,大多还是指叫“屠苏”的草。
初唐的卢照邻,在顶有名的《长安古意》里说,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仿佛汉代便有了,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想象。总之古还是古的,南朝的《荆楚岁时记》里已经把饮屠苏酒记为习俗。《本草纲目》里记载有制屠苏酒的方子: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日本人的古方也差不多,到了现代,做了改变,现在的这袋日元的屠苏,配方是桂皮、山椒、陈皮、桔梗、大茴香、丁字、浜防风。前面几种都懂,浜防风是个什么东西?查了一下,据说是沙参。做饭的人就笑了,整个一包炖肉料。吃法也好玩:取一合清酒(ml),将本品浸入其中六至七小时后,加入味醂(30-50ml)、砂糖(2-3小勺)食用。连酒和糖也配上了,只差酱油和盐。又或许,那种加肉的荤酒和这包香料更相宜。喝屠苏酒的习俗,现在上过小学的孩子都知道了,但这中国的习俗,在现在的中国人看来,是跟三皇五帝差不多的古董了。嵯峨天皇的时代,差不多是唐宪宗的元和年间。元和年间,最有名的诗人,无过元白。这样的酒,元白大概也饮过。说到吃的,又想到昆布。大概多数人以为“昆布”是个日本词,海带才是中国的称呼。其实不然。我第一次听到昆布,就疑心它不是个日本词,因为它叫KONBU。也查了一查。魏时有个叫吴普的人,写过一本《本草》,里面记了一种海藻,叫作“纶布”。李时珍说,这个就是昆布的原名。因为“昆”和“纶”读音相近,所以后来发生了讹误,就变成了昆布。确实,纶布,它是很说得通的。纶,是青丝的绶带,也就是“羽扇纶巾”的那个“纶”,海带不就是那样吗?但我们中国人也不叫昆布了。超市里卖鱼,盛在盘子里,一份叫“一盛”,看得我也低徊不已。“佩玉繠兮,余无所繫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我这样的人来说,这就是活生生的古典中国,他乡,是故乡。风流天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