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认识佛学—中华励志
佛学最主要的旨趣在于启发个人的生活智慧。佛家把学佛的训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它衔接佛教的信仰,满足宗教情怀的心理需要,又能独立于佛教之外,成为引导个人展现光明的一门学术。
学佛更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出家,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真正的出家是指一个人能从许多庸俗之务中解脱出来,不要被物欲的陷阱所诱,不要被成见、偏见和刻板印象所缚,不要被一切色相所障。当一个人能从这些陷阱中“出离”时,就做到了实质意义上的出家。这种出离的意识,可以使孩子更精进,更愿意去求真理,去展现生命之美。
学佛不是一般人所谓的隐遁和消极;佛教之所以被误认为消极,是因为“空”的观念来的。所谓“四大皆空”,所谓“无余涅槃”,所指的是要一个人把虚妄的欲念、不合理的抱负、强烈追求与占有的生活态度加以净化。人如果能将虚荣、贪婪、坏的习气予以摒除(空掉它),自己的心智就能不断成长。如能以虚心(空)的态度去学习,收获也必然丰富。
学佛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历练自己。无论在品德、事业、宗教的情操上,都在精进不懈中实现着,而他们的心中时时系念着佛。学佛者透过拜佛和修行来达到醒觉、智慧和精神生活的圆满。在拜佛的宗教情操中,使自己得到依靠,有了光明的指引,有了心灵安定和护祐的力量;在努力修行之中,自己的心智坚强起来,有着丰足自在的情怀和宁静的创意。
学佛者在拜佛和修持中,提升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开朗的心胸,孕育恬淡和活泼的处世态度。他们的志业得到伸展,他们的人生显得富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觉得自在有意义,感受到与佛同在,而且自己也展露出佛性的光明。
学佛的人最起码的事就是皈依。这表示一个人愿意接受佛陀的教化,也表示自己学佛的起点行为,就像报名入学和办理注册一样,有一个开始的仪式,并让你认识学佛是什么。人总是有个起点行为,才会真正行动起来;有个起码的认识,意愿才渐渐强大起来,所以皈依是最起码的要事。
皈依要找一位出家的法师,当然要找一位解行(解义和修行)圆融的出家人,由他为你举行皈依的仪式。一般人都说“我皈依了某某法师”,事实上,真正皈依的是“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又称为“三皈依”,其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