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热散结法治愈肉瘿一例
张某,女,成人。
初诊∶年3月10日。
主诉及病史;颈项两侧肿大已2年,经常低热,心慌烦热,性情急躁,动辑易怒,精神疲惫,医院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瘤伴甲亢",需手术治疗,患者有顾虑而来我院门诊治疗。
诊查;甲状腺肿大约3cm×2cm,表面光滑、中等硬度、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外院检查基础代谢率为+34%,同位素扫描为冷结节,舌红、苔薄,脉弦数。
辨证;肉瘿(甲状腺腺瘤伴甲亢)。肝气郁结化火,灼伤津液,痰火交结,致成肿核。治法∶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蒲公英9g,天葵子15g白花蛇舌草15g积壳9g广木香6g,昆布15g海藻15g生地9g夏枯草15g浙贝母10g马鞭草9g
二诊∶服上方药10剂后肿块未见改变,低热未退,苔薄、脉弦细。仍以消肿软坚化痰为主,佐以滋阴降火。原方加丹皮9g、生龟板15g,10剂。
三诊∶肿块见软,低热已退,守上方再服药15剂。
四诊;烦躁易怒均已好转,肿块已明显缩小,约1.5cm×1.5cm。再守原方续服药15剂。医院同位素扫描已属正常。
肉瘿又称"瘿瘤",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从中医角度而言,本病主要因忧思郁结、肝脾气逆、脏腑不调、气结痰凝而成。《诸病源候论》说;"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故用理气,解郁、化痰软坚之法。上例的用药特,点就是集中化痰软坚散结的药物于一方,对肉瘿确有一定的消散作用。方中取昆布、海藻、浙贝、马鞭草化痰软坚、活血通络。又用夏枯草、枳壳、广木香、白花蛇舌草、天葵子、蒲公英疏肝理气,清热解*。凡临床上见肝气郁结,久必化火,灼伤津液,以致阴虚时,汪老又常加丹皮、生地、龟板之类作为养阴清热之用。
五、益气养血法治愈痹疮一例
姜某,男,50岁。
初诊∶年10月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两下肢瘫痪已2年余,因长期卧床不起,髋部及背部两侧肩胛处各有大小不等痹疮,疮面不痛,流稀脓及污水。纳呆,自汗。
诊查;呈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气短无力,消瘦,下肢瘫痪,背部两侧肩胛处各有约
6cm×7cm的溃疡面,脊柱两侧髓关节外侧部各有约5cm×8cm的溃疡面,疮面有暗紫色坏死组织及黑褐色稀薄的分泌物,嗅之恶臭味,疮面边缘部正常组织与坏死组织无明显之分界,病状有继续扩展之势。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痹疮(双下肢瘫痪、褥疮)。气血两亏,肌肤失养,余*未尽。治法∶益气养血,和营和血,清解余*。
处方;生*芪20g全当归15g正川芎9g西*参15g京赤芍9g杭白芍9g黑玄参9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天花粉15g细生地15g浮小麦20g麻*根9g
外用药∶八将散、黑龙丹薄撒疮面,外贴生肌玉红膏,每日换药1次。
诊;上法处理20余日,自汗止,纳增,坏死组织已与边缘部之,正常皮肤有明显之分界线,分泌物较前减少,但大部分坏死组织未脱落。药已见效,上方出入,再进。
处方;生*芪20g全当归15g正川I芎9g西*参15g京赤芍9g白茯苓9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细生地9g炒山甲6g皂角刺6g
外用药;局部疮面未脱之坏死组织处仍撒八将散、黑龙丹,外贴生肌玉红膏收口。
三诊∶各处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均已脱落,新生肉芽鲜红,疮面边缘出现白色新生上皮,少处已愈合。脉细数,舌质淡。以益气养血、健脾生肌为治。
处方;炙*芪20g西*参15g炒白术10g白茯苓10g全当归9g杭白芍9g怀山药10g炙草6g
外用药;全部疮面撒白生肌散,外敷生肌玉红膏。共治2个月左右全部愈合。
"痹疮"相当于西医的"褥疮"。本案之形成.主要是由于大病之后正气虚衰,气血虚则运行不畅,无以营养肌肤,加之瘫痪着床,不能转侧,皮肉长期受压,气血不得流通,而致皮肉坏死;由于气血双亏,故腐肉不易脱落,新肉不易生长。又因邪*污染、蕴蓄不解,使愈合更加困难,故治以补气养血、扶正祛邪为主,祛腐化瘀为辅,兼解余*。初诊药用*芪、*参、当归、生地益气养血,川芎、赤芍和营活血,佐以银花、公英、花粉清热解*。另外加浮小麦、麻*根2味与*芪相配有益气,固表之功。二诊自汗止,除浮小麦、麻*根,因坏死组织大部分附着未脱,故加山甲、皂角,此2味与麻*相配能加速腐肉之脱落。三诊时坏死组织均已脱落,余*已清,故去银花、皂角刺、炒山甲,补气血、健脾生肌而收全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