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xxzywj.com/m/年5月25日
中国登山队首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去爬那座最高的山
站在那座最高的山上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珠峰的北坡登顶
从年的开启到今年正好是60年
M.C.采访了5位登顶珠峰的中国女性——
韩子君、王秋杨、高小丹、蔡艳娟、李海英
以下是她们的故事
到达海拔米的第二台阶,蔡艳娟左眼模糊看不清了,左腿和左脚也特别冷。为了不被强制下撤,她没跟向导说,选择继续冲顶。
刀切一般,近乎直立的峭壁,对登山者的考验很大。人类最开始尝试登顶珠峰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被第二台阶阻退的。蔡艳娟左腿用不上劲,一整只脚的脚趾头有一种介于麻和疼之间的感觉。左眼只能看到一片亮白色。这是年的5月。
高小丹是从珠峰的南坡攀登,来到珠峰大本营开始技术性拉练,在米的山上她感到吃力。因为想节省攀登的费用和时间,她和另外的队员一起报名了珠峰和洛子峰的连登。两座山峰隔着一道山坳,在珠峰以南三公里,洛子峰是世界上第四高峰。这个时候高小丹才意识到自己的冒进。
心理压力越大,就越仔细训练。唯有这么做,落后的“成绩”在正式攀登的时候好起来了。她能够走到队伍的最前面。这是年5月的珠峰。干冷的空气刺激呼吸道,所有人都要面对呼吸道的炎症,对着氧气使劲吸一口气都是痛苦的滋味。
我们的采访中,5位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攀登珠峰。她们并没有在一支登山队伍里,也并没有在同一个时间攀登,但她们在各自出发的旅程里,去往的是同一个地方。
韩子君登了三次珠峰。第一次是在年。她已经有两年登山经验,从米、米、米,再到米的山峰,非常理性地评估之后,攀登珠峰成为她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年5月,韩子君从珠穆朗玛峰北坡坚定地朝着峰顶前进中。
当时她所在的行业进入不太好的周期,销售任务一年一个亿,再努力也很难把业务做上去。正好,她就把工作辞掉,专心准备珠峰的攀登。没想到的是,那次遇到了尼泊尔地震。还在珠峰大本营遭遇雪崩,有队友遇难,韩子君也受伤了。
乘救援直升机到加德满都再回到上海,韩子君立即接受了手术,右手肘骨折,头部外伤,此时她还发现鼻梁也有骨折,因为创口已经自己愈合了,所以只能人工截断重新接骨。恢复特别漫长,鼻子上夹着夹板,样子都变了,别人感觉不出来,但她知道,“感觉自己变丑了。”还有手肘,医院康复三次,每天都有针对伤痛的训练。人生从来就没有那么糟糕过。满怀着必胜的信念去做的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一定要重新去登山。一定要重新去登珠峰。”这成为唯一能让她真正重新找回自信的路。一年后,她再次回到珠峰。为了让家人放心,她换从北坡攀登。登顶成功了,但她总感觉故事还没有结束。
年8月,韩子君在海拔高达米的青海玉珠峰上攀登、滑雪。
“我是处女座,总觉得事情要整整齐齐,很完美才可以。”韩子君回到尼泊尔,回到故事最开始的地方。她要完成珠峰南坡的攀登,并且是珠峰、洛子峰双峰连登。高小丹就是她的同伴。登顶后,她跟朋友家人报过平安,此后没有写过任何别的回忆文字。因为她知道这是一份完完全全给予自己的礼物。
在5位登山者当中,王秋杨是最早去攀登珠峰的。
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南极、北极的徒步,她都去完成过。我们想问的是一个老问题: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攀登的意义是什么?她说这个问题其实这么多年来,她也说不清楚。好像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年12月,王秋杨攀登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
年攀登珠峰。从大本营出来走到冰川上,她就开始痛哭。一边走、一边哭,好像要跟自己的一切告别。尽管刚刚跟家人通过电话,说“会努力争取活着回来。”但那个时候就是“抱着一种可以去死的心情往前走。”
6个小时冲顶,到达珠峰山顶的时候她碰到一支哥伦比亚的登山队。“一共有四位女性,上来就在那里抱头痛哭。我赶紧把顶峰那一点小位置让给她们,自己移到旁边一点的地方。”
她想等等队长王勇峰,感念他这么多年的帮助,想在山顶一起合张影。她看到了日出,“天开始亮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感觉到地球远端的弧线,感觉是在(外)宇宙里。”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在那个时候变成了非常第三视角的记忆,反而是平静的。
年5月,王秋杨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登上珠峰会变成一块勋章。跟人一块儿吃饭,别人介绍她总会提到她登珠峰的事。王秋杨一般都是应了赶紧聊点别的。她不想提,也不想炫耀。“这个事情过去了,那就翻篇了。”
王秋杨的爸爸是军人。小时候跟着爸爸经常搬家,她没有故乡情结,因为永远都在路上。长大后,这成为她跟世界相处的方式。让过去是过去,让自己在路上。“这对我是特别有魅力的事情。”攀登的意义就是这个。
目标对于高小丹是很重要的事情。迄今为止,她达成过三个重要的目标:考上研究生,做到大区经理的位置,登顶珠峰。
年,她和朋友一起看《绝命海拔》。这部电影改编自珠峰攀登史上一场重大的山难,几乎被这次的每一位被访者提到。朋友看了害怕,高小丹反被吸引。“我觉得攀登过程中周围的景象太壮观了。”
高小丹几乎每年都会去西藏,但年才第一次去冈仁波齐转山。在海拔米的卓玛拉垭口她突发高反。那几年是高小丹状态不太好的时期。用她自己的话叙述就是:“想要达成的目标都达成了,工作很顺利,但却周而复始。”生活在往前继续,但没有意义,“就好像今天死和明天死没有差别。”
年5月22日凌晨2点30分,高小丹与同伴成功冲顶珠峰。
在冈仁波齐,死亡的感觉逼近的时候,“心电图”反而从一条直线被拨动起来。“那一个时刻我想活下去,我在想如果能活下去,我应该怎么活?”这种念头的萌发挟制了心里的虚无。她有了新目标,决心5年之内登上珠峰。
年踏上珠峰的路,就有了文章开头里描述到的场景。
她记得在尼泊尔的珠峰大平台,走在那里的山脊上,看到满天的星星。天气很好,没有什么风。紧张的路途里,她突然理解为什么大家形容珠峰是母亲。“你感觉到外界的能量,也真正地感觉到自己。”当初在冈仁波齐的那种逼近和拨动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就像不断把她往后的生命置于绝境去质问。她的脑子里不断重复着:“我一定要活着回去,一定要活得有意义。”于是拼命地往上走。
登顶之后站在珠峰山顶,蔡艳娟心里依然感到害怕。又累又冷,身体的异样还在反馈着眼前急绝的环境。登山的人都知道,下撤比冲顶更危险,虽然高度越来越低,但每一个绝对的高度值你都要再经历一遍,在耗费过一轮体力的情况下。
“第二台阶以下,路变得相对好走了很多。第一台阶以下,坡度没那么陡了,感觉轻松了很多。再到米左右的营地的时候,我就觉得心里有底了。”在这里有了接应的向导,有人烧水,还有更多的队员,她的左眼也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人影了。
年5月26日,蔡艳娟和山友在攀登珠峰途中过大风口(海拔米)。
现在让蔡艳娟用三个词语来形容珠峰。她用到的词语是“神圣、清寒、孤绝”。“从米海拔以上,珠峰上的冰雪其实是很少的,基本上全是裸露的岩石,坡度也特别大。”绝对的高度加上彻骨寒冷的大风是珠峰给蔡艳娟留下的印象。
有一次和山友讨论,她们得出了一个共识。除了喜欢大自然,登山的人还是孤独、缺爱的人。“登山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内心的存在感。可以得到共鸣,那种很纯粹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东西。”
想要登珠峰,是因为当初看了探险者乔治马洛里的故事,被他感染。真正结束后,这件事情变得更本质、更简单。“这就是我之前想要做的一件事情,我很努力地去做了。”当珠峰被标刻进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不容分说地成为了一个参照物,它赫然屹立,代表极致。它让这些攀登它的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反因渺小而更珍惜自己。过去的名气,过去的成就,过去优越的生活,在珠峰的参照下全部都破了功,只留下最本真的模样。
年5月26日下午3点,蔡艳娟和山友在大风中朝着米营地迈进。
5月底完成珠峰登顶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蔡艳娟明显感觉到自己变得更平和、更踏实,也更谦虚、更低调。她会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愿望,要更勤奋地去生活、学习和对待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期望,我想要的就是不断努力,学无止境。”
年5月20日凌晨4点,李海英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想要攀登珠峰的时候,李海英已经50岁。那是年,她攀登了马纳斯鲁峰。海拔米。
从米走到米的营地。队友花七八个小时就到了,当天晚上就要继续出发登顶,天黑了,李海英还没有到。大家都以为她肯定是中途放弃了。没想到晚上8点,花了整整12个小时,李海英到达了营地,并和大家一起在当晚完成了登顶。
这之后,她开始考虑要不要登珠峰?理性告诉她可以试试。“我在马纳斯鲁峰的攀登中,只是感觉到体力上的累,并没有出现失温或者力竭的极端危机状况。”并且,攀登马纳斯鲁峰的经历给她带来一种意志、信心和唤醒。
年5月16日,李海英行进在海拔米的山峰上,这座美丽又让人充满恐惧的昆布冰川又称“恐怖冰川”。
李海英从小跟着父母在山区做三线建设。“我从小就在山沟里窜,爬高下低,自小就对山水有一种情结。尤其是雪峰,一见到雪我的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亢奋。”她喜欢雪山,也敬畏雪山。登完第一座米的雪山之后,觉得登山对她的吸引力不仅是看风景,还有对一个人意志力的挑战,“登山让我变得内心强大,也感悟到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她想要去感受和挑战,即使不能完成,能够到珠峰山脚下已经让她感到满足。
拉练的时候她开始出现高反,一度吃不下东西,连喝水都困难。升海拔的训练生生成为和自己意志的严酷对抗。一点一点熬过,得到适应之后,没想到在珠峰临近冲顶的时候,她的体能表现很好。从海拔米的C3营地到准备冲顶的C4营地,她花了6个小时,中午12点就到达了营地。这意味着她会得到足够的时间休息,为晚上冲顶做准备。最终顺利登顶。
年5月19日,李海英在海拔米至米四号营地的行进途中,那天是冲顶日。
登顶珠峰的时候,李海英已经51岁了。她说:“我接触户外接触太晚了,我以前开玩笑说如果早一点的话,我会去完成世界上14座米的雪山攀登。事实上我很知足,我就觉得应该随心随意一点,想干啥干啥,但不一定非要完成什么。”
她认为雪山神圣,从不拿登山的经历出去吹牛。攀登雪山终究是自己和自己对战的事情。口号都是空谈,行动才会有结果。那些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有能力,有可能完成,那就去实施,或许就可以完成它。
策划、编辑/袁新
采访、撰文/晏文静
图片编辑/CEDRICV
编辑助理/袁梦雅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